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厦门假僧人欺诈案,四名犯罪者获刑,警示社会警惕假冒身份的欺诈行为

  • 职场
  • 2025-08-13 00:57:38
  • 2

信仰的“圣洁”外衣下的罪恶

厦门假僧人欺诈案,四名犯罪者获刑,警示社会警惕假冒身份的欺诈行为

据警方调查,这四名犯罪嫌疑人自2018年起,便在厦门市多个景点、寺庙周边以及人流量大的地方出没,他们身着僧侣或尼姑的服饰,手持佛珠、念珠等法器,以“算命、祈福、消灾解难”为幌子,对过往的游客和市民进行诈骗,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编造出“大师”或“高僧”的虚假身份,利用人们对宗教人物的盲目崇拜和信任,诱导受害者支付高额的“开光费”、“解难费”等。

诈骗手法揭秘:利用信仰的脆弱性

1、情感操控:犯罪团伙成员通过与受害者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如假装关心其家庭、健康等,再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暗示自己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能够预知未来、化解灾难。

2、虚构故事:他们常常编造一些看似真实却荒诞不经的故事,如“家中将有血光之灾,需通过特定仪式化解”,以此为借口要求受害者支付高额费用。

3、集体作案:为了增强可信度,犯罪团伙往往采取集体行动,多人配合,一人扮演“大师”,其他人则扮演信徒或旁观者,通过“托儿”的方式制造“真实效果”,诱导更多人上当。

4、快速转移资金:一旦得手,他们立即将赃款分散转移,以逃避追查。

法律制裁:正义的审判

经过思明区人民法院的审理,四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判处刑罚,其中一名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其余三名从犯分别被判处二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他们犯罪行为的法律回应,更是对那些企图利用信仰之名行骗之实的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

社会影响与反思: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与法治

1、公众教育的重要性:此案暴露出部分公众对宗教人物及宗教活动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大师”或“高僧”具有超自然力量,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加强宗教知识普及和反诈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民众在保持信仰的同时,学会理性判断。

2、监管漏洞的反思:虽然这起案件最终得以破获并宣判,但背后反映出的是监管层面的不足,如何有效监管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防止其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是相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建议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控和预警能力。

3、法治力量的彰显:此案的成功处理,彰显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它提醒我们,无论犯罪分子如何伪装和狡猾,只要触碰法律红线,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