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界,导演郭帆的名字如今已与“硬核科幻”紧密相连,他执导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鲜为人知的是,在《流浪地球》的创作过程中,郭帆曾有过一段“边看阅兵边改剧本”的独特经历,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工作态度,也折射出他对中国科技与军事力量的深刻理解与自豪感。
初识科幻,心怀壮志
郭帆对科幻的热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年间,他便对科幻文学和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更是爱不释手,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最终执导一部科幻电影,对郭帆来说并非易事,在决定拍摄《流浪地球》之前,他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深入研究科幻理论、考察国内外科幻电影的拍摄手法等。
阅兵启思,灵感迸发
201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举行之际,郭帆正处在《流浪地球》剧本创作的关键时期,那段时间,他不仅要在北京的家中埋头苦干,还要时常前往横店等地进行选景和实地考察,在这样紧张的创作氛围中,郭帆选择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放松自己——边看阅兵式边改剧本。
“看着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威武的士兵队伍,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郭帆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道,“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科技和军事的飞速发展,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我的剧本创作中,尤其是对未来世界科技水平的设定和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勇气。”
剧本调整,细节决定成败
边看阅兵边改剧本,对郭帆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放松方式,更是一种灵感的激发,在阅兵式中看到的各种高科技装备和严整的军容,让他对剧本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优化,在原剧本中,关于太空电梯的设定较为简单粗暴,但在观看了阅兵式后,他决定将这一设定细化,加入更多关于科技原理和安全措施的描述,使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信。
“我希望能通过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郭帆说,“阅兵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力量。”
创新与挑战,不畏艰难
《流浪地球》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是郭帆团队无数次的创新与挑战,在拍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资金压力,但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创造力,郭帆深知,只有不断创新、勇于挑战未知,才能拍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而阅兵式中的所见所闻,无疑为他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动力。
“边看阅兵边改剧本”这一独特的经历,也体现了郭帆对国家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深刻理解,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支撑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基石,在《流浪地球》中,他不仅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表达了对中国科技与军事力量的自豪与期待。
传承与创新并重
除了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外,郭帆还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流浪地球》虽然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价值观的体现。“家”的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无论是地球即将毁灭时人类的团结互助,还是主角刘启对家人的深情厚意,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家庭观念和民族情感。
“边看阅兵边改剧本”的经历,也让郭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作品,能够传递出一种“科技报国、文化自信”的精神,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科幻电影的新篇章
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流浪地球》所开启的中国科幻电影新篇章正逐渐展开,而郭帆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也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边看阅兵边改剧本”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但那段时光所激发出的创意与激情却永远留在了郭帆的心中并成为他未来创作的宝贵财富。”他表示:“我希望能继续用我的镜头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无限可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