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了全国——尖扎黄河特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导致多人伤亡,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对此次事故进行了深入的“三问”,即“问责、问制、问策”,旨在从责任、监管与安全文化三个维度,对事故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第一问:问责——谁该为事故负责?
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无疑应当被严惩不贷,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事故的发生与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安全管理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其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松懈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这并不意味着责任仅限于施工单位。
从更高层面看,项目监管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样不容忽视,如果监管单位能够严格履行职责,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或许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设计单位在项目初期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是否到位,也是值得追问的问题。
问责不仅是对直接责任人的追责,更是对整条责任链的全面审视,只有通过严格的问责机制,让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效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二问:问制——现有制度是否足够?
事故发生后,人们不禁要问: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真的足够有效?从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来看,显然现有的制度在执行和落实上存在严重问题。
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真正覆盖到每一个施工环节和细节?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制度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是否健全?能否及时发现并纠正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还需要反思的是,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问:问策——如何构建长效的安全文化?
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构建长效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工程建设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每一个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要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定期的培训、演练和宣传,提高每一个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对新入职的员工和农民工群体,要特别加强安全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
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在安全生产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激发全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惩处,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安全氛围。
要推动安全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安全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安全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日常行为中。
从悲剧中汲取教训 构建更加坚固的安全防线
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但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人民日报》的“三问”,我们不仅看到了事故的直接原因和责任归属,更看到了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严格的问责、科学的制度以及长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我们才能构建起更加坚固的安全防线,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要强化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要推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安全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不仅仅是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事情,更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责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参与者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每一个生命的安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话要说...